2012年7月12日 星期四

缺乏維生素 D,小心糖尿病上身

多虧許多新研究指出缺乏維生素 D 可能導致糖尿病,我們才認識到大量攝取這種重要的荷爾蒙還有不少未發現的健康益處。

一項已經發表的研究指出,血液中的維生素 D 含量每公升只要增加 25 毫微莫耳或每毫升 10 毫微克,即可減少糖尿病的風險將近 24%;同時其他類似的研究也顯示,血液中較多的維生素 D 與較低的糖尿病風險有關。
⋯⋯
澳洲的研究人員檢驗了 5,200 名對象的血液成分濃度,在排除超過十項可能影響結果的外在風險因子之後,他們發現血液中維生素 D 含量最高的人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比含量最低的人明顯減少許多。很難低估這項發現的重要性,研究人員因此推斷維生素 D 會是抵抗糖尿病的必要武器。

在一項相關的研究中,美國塔夫斯大學的醫師測量了 2,039 名高血糖含量的對象,然後發現每公升的維生素 D 含量增加 12.5 毫微莫耳或是每毫升增加 5 毫微克,即可減少 8%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維生素 D 含量第三高的人 (每公升 75 毫微莫耳或每毫升 30 毫微克) 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比含量第三低的人 (每公升 32 毫微莫耳或每毫升 13 毫微克) 減少 38%。

一份回應此項及其他維生素 D 研究的報告這麼寫著:有跡象顯示維生素 D 是葡萄糖代謝的要素,而補充維生素 D 可能有助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及胰島素敏感度。

維生素 D 學會 (The Vitamin D Council) 建議,有助維持健康的維生素 D 含量應該在每公升 125 至 200 毫微莫耳或每毫升 50 至 80 毫微克之間;只要經常照射陽光及補充維生素 D3 即可達到目標。更多相關的資訊可參訪:http://www.vitamindcouncil.org/

睡眠影響糖尿病風險

大部分的人已經知道有良好規律的睡眠對身心健康是很關鍵的,而根據最新的研究,一覺好眠也可能影響糖尿病。費城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肥胖的青少年睡太多或睡太少皆會干擾胰島素的分泌,並且增加血糖含量;這些都是促成第二型糖尿病的因素。研究人員表示,睡眠剝奪與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的關連在成人研究中也是一樣的。

若要維持穩定的血糖含量,青少年最佳的睡眠時間是每晚 7.5 至 8.5 小時。研究人員在一天半的期間觀察 62 名肥胖的青少年,並且進行葡萄糖的測試及通霄的睡眠監測。除了測量睡眠時間之外,他們的睡眠階段也經過分析,包括慢波深層睡眠期及快速動眼睡眠期。

⋯⋯ 經過研究之後發現,睡眠時間太長或太短的孩童,葡萄糖含量都較高,而這正是罹患糖尿病的決定性因素;研究人員也發現,睡眠時間或慢波睡眠期較短的人會減少胰島素的分泌,而胰島素具有降低葡萄糖或血糖含量的作用。

根據韓國統計,高中生中有四分之三的人睡眠時間過少;其他研究也指出,有超過 10% 的人長期睡眠不足。富含蔬果、不含肉類及乳製品的全食飲食經常可以扭轉糖尿病,包括第二型糖尿病。

國家衛生協會的研究部主任喬爾‧富爾曼 (Joel Fuhrman) 表示:「治療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已經找到,那就是去除成因;而主要的成因是西方飲食及缺乏運動造成的體重過重。最安全也最有效的糖尿病治療藥物就是高營養密度的飲食,也就是說,低熱量而且富含營養的蔬食和運動才是解決之道。」

喬爾解釋,富含營養的蔬食不僅有助減重,同時也能促進胰臟功能,減少胰島素阻抗現象。減去過多的體重之後,血壓及葡萄糖含量即會恢復正常,有效消除疾病。藉由這種飲食方式,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含量大多能恢復正常,不需要進一步藥物治療,就能再度恢復健康。

懷孕期間補充維生素 D3-減少語言發展障礙,呼吸道感染,氣喘

2012 年 3 月刊載於《小兒科》期刊的一項研究已經再度顯示懷孕期間補充維生素 D3 的重要性。這項研究測量懷孕女性的維生素 D 含量,並觀察她們的小孩在不同年齡的語言發展情況 (2 歲、5 歲、8 歲、10 歲、14 歲及 17 歲)。

研究發現,在懷孕期間,比起維生素 D 含量高於 70 nmol/L 的女性,維生素 D 含量少於 46 nmol/L 的女性所生下的幼兒在 5 歲及 10 歲時出現語言發展障礙的可能性是前者的至少 2 倍以上。
⋯⋯
這項發現特別有趣是因為大部分的研究都將維生素 D 含量標準設在 25 至 30 nmol/L,而不是 70 nmol/L;許多維生素 D 專家都已經表示理想的含量範圍是在 60 至 100 nmol/L,而這項研究結果顯示至少在懷孕期間應該維持這個標準。為了達到這個標準,懷孕的女性需要大量從補充品攝取維生素 D3。想要提高血液維生素 D 的含量,每天補充 5,000 至 10,000 國際單位的維生素 D 通常是必要的。

懷孕期間攝取維生素 D 已經證實有益幼兒將來的健康。許多研究已經指出,懷孕期間攝取較多維生素 D 能夠減少幼兒的呼吸道問題。2011 年 1 月刊載於《小兒科》期刊的一項研究即顯示,臍帶血含有較多維生素 D 的新生兒在嬰兒期較不容易出現呼吸道感染症狀,兒童時期也較少氣喘。先前已經有四項研究指出,懷孕期間補充維生素 D 能夠減少兒童氣喘的機率。

懷孕女性應該服用含有葉酸的優質補充品。除了維生素 D 之外,含有 DHA 的 ω-3 脂肪酸及益生菌也都是有益幼兒健康的補充成分。

背部疼痛 - 情緒是控制疼痛的閥門

面對同樣的身體疼痛,有些人康復了,而在有些人身體繼續惡化最終轉為慢性疼痛,為何有這樣的差異?究其原因,一項新研究給了令人滿意的答案。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生理學教授A. Vania Apakarian:“我們第一次可以解釋為什麼起初疼痛相同的人,有的會康復,而有的會發展成慢性疼痛。”
⋯⋯
這項研究有40名患慢性疼痛患者參與。試驗開始時對他們進行腦部掃描,試驗進行期間又進行了三次掃描。

研究認為,腦額前葉區能產生疼痛,而伏隔核則與情緒和動機這些行為相關。大腦的這兩部分溝通越多,感受痛苦也越多。僅通過大腦這兩部分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就可以預測哪些人會患慢性疼痛,準確性達85%。

而疼痛程度則主要取決於大腦對損傷的反應。如果大腦是按照情感方式作出反應的話,即便傷口癒合后仍舊感到痛苦。

Apkarian 表示:“也許某些人的大腦中的這些部分更活躍,或者有可能是基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使大腦的這些區域處於易興奮狀態”。“受傷並不能成為造成疼痛的唯一解釋。疼痛與受傷程度以及大腦狀態聯繫在一起。這項研究是我們10年研究的集大成者”。

疼痛代價很昂貴

在美國,有3,000至4,000萬成年人患慢性疼痛。據估計,大約有6,000億美元花費在治療疼痛上。Apkarian 表示,在美國,慢性疼痛是醫療護理最昂貴的疾病之一,但目前還沒有一種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

國家神經障礙和中風研究所報道,老化、外傷、缺乏鍛煉、過度鍛煉、肥胖、壓力、骨質疏鬆症、某些異常、睡眠不佳,疤痕組織的彈性降低,還有其他原因都會導致背部疼痛。

研究人員說這項研究會幫助他們找到治療慢性背部疼痛的新方法。

僵直性脊椎炎- 認識疾病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以侵犯脊椎為主,可累及全身的慢性進行性疾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易被莫視,諸多病人往往控制不佳,使關節受損,脊椎關節畸形、僵直而造成殘廢。

症狀及病程特色
僵直性脊椎炎一旦發生後,便呈無可逆轉的發展,其病程有以下特點:脊椎、髖骨、骨盆薦骨發炎骨點及關節鈣化、僵直脊柱無法彎曲、失去彈性發炎及僵直情況向脊椎上下蔓延。
 在發炎情形稍退後,脊骨上下會出現粘連的骨刺,而使腰彎背駝、僵硬疼痛。除了脊柱僵直如鐵外,患者也易因骨骼韌帶及骨點肌腱發炎,而有疼痛現象。
 此症患者以20至40歲的成年人居多。男多於女,不少患者是在服役中發生此症,致誤以為是軍中過度操練、跌打損傷帶來的疾病。事實不然,據統計,國人每千人中有四名是此症患者,男性病情比女性嚴重,病程也較快。

合併症狀
 三成以上的患者有週邊關節滑囊炎、關節腫痛積水、體重減輕、貧血、倦怠、心臟異常、眼球葡萄膜炎反應及肺部上葉纖維化等症狀。尤須注意的是,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合併急性虹彩炎,並有失明之虞,不可不慎。
 此外,由於患者的脊椎無法正常彎曲,因而往往造成性交困難,並且劇烈的性交也會加重關節的疼痛,若再加上精神壓力與內分泌因素的影響,患者會有明顯的性功能障礙。
 提醒國人,一旦有長時間的背部僵硬、腰痠,起床後身軀僵直,在稍作運動後症狀反而減輕時,就須警覺僵直性脊椎炎已悄然上身。

發病因不確定但有遺傳傾向
 醫學科技至今尚未找出明確的發病因,但它與遺傳(人體內白血球抗體HLAIB27)、免疫與感染有關。若家族中曾出現此症患者,則其家族成員最好預做檢查,以便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目前治療方法僅止於用藥物控制發炎及藉復健維持關節活動性兩種。為了控制此症的病情發展及復健,醫師建議患者,不妨從以下生活細節著手:
l      保持良好立姿、坐姿及睡姿,以免背脊屈曲,加重彎腰駝背。
l      日常保持規律且持續地運動復健,可軟化僵硬處,維持關節伸展性。定時作深呼吸、擴胸、挺直驅幹等強化背肌與腹部柔軟度的動作,如游泳、伸展操等運動,以延緩病變的發展。
l      由於患者的負重能力下降,因此避免強力負重,加重病變。
l      勿用腰背束縛器,以免脊椎炎惡化。
l      睡眠時避免墊枕且不睡軟床。
l      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時,不妨以熱水浴來改善。
l      在寒冷、潮濕季節中,更應防範病發。
l      根據醫師處方服用止痛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減輕患者痛苦,熱敷對於緩解疼痛亦有效。
l      一旦病程嚴重至無法行走時,醫師將評估患者狀況而考慮以手術裝入人工髖關節。

  醫師提醒民眾,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對人體的骨架組織有破壞作用,除了使人變得腰彎背駝之外,更會使骨架變形、行動受阻;若延遲治療,病人還有殘障之虞。而且 此症是成年後才形成的軀體殘障變形,對於患者身心的衝擊自是無法言喻,但患者千萬不可因此灰心而放棄就醫。若治療得當,加上有恆心地做適當的運動,也可減 緩病情發展。
 

肩膀酸痛

會引起肩膀酸痛大部分是頸椎.胸椎與肋脊關節錯位,壓迫神經血管,造成循環不良所引起的,必須找正骨師矯正關節才能根治,其他療法與吃一些產品效果較少,最多只是暫時舒緩而已o

可能是頸胸椎與肋脊關節錯位(一般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肋脊關節錯位),壓迫神經.血管造成循環不良所致,一般都發生在單邊肩胛部位與周圍,尤其是久坐時最容易發作o

痛的形式應該是又酸又痛,尤其是肩胛部位特別酸痛,最好是去找真正專業的正骨師矯正頸胸椎與肋脊關節o

可能是因為長期姿勢不正,長時間低頭凸背,引起肌肉攣縮,肌力不平均,牽動骨頭關節所造成的o

頸椎錯位的原因很多,大都出自於枕頭過高,由於頸椎的正常弧度為前突狀,若枕頭太高,將改變此弧度,造成頸惟前突消失,而壓迫神經及椎動脈,而造成頸部ˋ肩部ˋ手肘及手部的酸麻疼痛或無力,亦會引起腦部缺氧ˋ頭暈ˋ頭痛ˋ失眠及腦神經衰弱等問題

除了枕頭過高會引起上述症狀外,尚有如長期夾電話工作者ˋ低頭工作者ˋ常以沙發把手當枕頭者ˋ躺在床上看書者及喜歡跳水者,均容易引起頸椎弧度改變,而壓迫頸椎神經及椎動脈o

迫頸椎神經所造成的病變:

上段頸椎神經,分佈於頭部及臉部,若此段神經壓迫,將造成腦神經衰弱ˋ失眠ˋ頭痛ˋ頭暈ˋ記憶力減退等頭部症狀,以及引起臉色蒼白ˋ皮膚粗糙ˋ眼ˋ耳ˋ鼻等臉部疾病o

中段及下段頸椎神經分佈於兩手,包括肩ˋ肘ˋ手臂及手指,若此段神經壓迫,將造成兩手無力ˋ酸麻ˋ疼痛ˋ冬天冰冷兩手指閉張不全ˋ五十肩ˋ手肘疼痛等症狀o

胸 椎ˋ肋脊關節錯位,壓迫神經的原因,大都出自胸椎側彎,而引起胸椎側彎的原因很多,最常見於長期單邊肩挑重物.背書包ˋ長期姿勢不正ˋ單側運動造成兩側胸 椎肌肉鬆緊度不均ˋ骨盤傾斜造成胸椎產生代償性側彎,均為造成胸椎側彎壓迫胸椎神經的原因;其他如外力重擊ˋ車禍ˋ碰撞等,亦會引起胸椎神經壓迫,而造成 胸腔器官的疾病o

壓迫胸椎神經所造成的病變:

上段胸椎神經屬「胸心神經」,負責如心臟及肺等胸腔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引起心臟ˋ氣管ˋ呼吸道ˋ肺臟ˋ乳房等疾病,較常見的症狀為胸痛胸悶ˋ心悸及呼吸困難o

中段胸椎神經屬「內臟大神經」,分佈於腹腔器官,負責肝ˋ胃ˋ膽ˋ十二指腸及小腸等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引起這些器官發生問題,如疲勞ˋ胃口不佳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下段胸椎神經屬於「內臟中神經」,分佈於腹腔及腸系膜上器官,負責腎ˋ大腸ˋ膀胱等器官,若此段神經壓迫,將引起這些器官發生問題,如兩腳水腫ˋ頻尿及消化不良等症狀

頸胸椎錯位會壓迫神經血管,造成血液循環不良,養分供給減少,造成頸肩背部的酸痛ˋ僵硬ˋ手臂部的酸麻以及傷處修補恢復困難o
可在頸部ˋ肩背部抹上酸痛藥膏,然後用湯匙在頸部與手臂由上往下輕輕的刮,肩背部由脊椎往肩膀的方向刮,背部脊椎旁由上往下刮,等刮到紫紅色出來就可以,三至五天刮一次o
這樣能舒緩肌肉的僵硬ˋ酸痛,如要根治還是要去找正骨師矯正才能痊癒的o
平常要做頸椎ˋ肩關節的柔軟操,要常練吊單槓(吊單槓是用手攀住,然後膝關節彎曲,手臂伸直,利用身體的重量將肩關節上拉,不是將身體拉上去)這樣他就能痊癒了o
頸部米字運動:
1頭盡量的向左轉到底(不能轉太快),停留3至5秒o

2向右轉(同1)

3抬頭(同1)

4低頭(同1)

5左斜上方抬頭(同1)

6右斜上方抬頭(同1)

7左斜下方低頭(同1)

8右斜下方低頭(同1)

這樣就像用頭寫米字一樣,每天做4至8輪o

正骨療法是一項手療醫學,它是應用槓桿原理,使用牽引ˋ扭轉ˋ戳按ˋ復位的三度空間手法,將異位的骨頭ˋ關節導正恢復至原來的解剖位置,鬆解神經與軟組織的壓迫崁頓o

是 依據神經解剖學及生物力學為其理論基礎,亦即依據解剖學組織分布部位,利用生物力學的槓桿原理,採用適合的手法,以巧妙ˋ自然ˋ輕鬆及無痛的情況下,迅速 的將骨頭ˋ關節矯正,使軟組織得以鬆解ˋ關節恢復原位,進而解除病痛的根源,由於不同於打針ˋ吃藥,所以無副作用,效果更是快速o

因為關節骨頭錯位ˋ氣滯血淤是引發的主要原因,所以要找到真正精通正骨學的正骨師(非推拿)矯正變形ˋ錯位的關節,然後配合運動療法與姿勢端正的保持,這樣才能痊癒,其他的療法都只是暫時性的,但是目前台灣真正的正骨師真的很少,要找到就看運氣了o

平常要注意姿勢的端正,要常抬頭挺胸ˋ不能長時間的低頭工作ˋ看書ˋ打電腦ˋ不可以躺在床上看電視看書ˋ不可以躺在沙發上ˋ枕頭不能太高o